产品中心
Product center
热控素(瓶装)
主要成份

食用玉米淀粉、微晶纤维素、麦芽糊精、郁李仁、火麻仁、佛手、荷叶、决明子、茯苓、苦杏仁、莱菔子、山楂、桃仁等



产品标签

卡路里消耗、燃脂

适合人群

本品含有杏仁;可能含有花生制品、大豆制品、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、其他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。

千年之松,下之茯苓
很多人可能对今天这个主题不是很感兴趣,因为茯苓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。茯苓,甘、淡,平。归心、脾、肾经。能利水渗湿,健脾安神。虽然这些知识早已刻印在大家脑中,但您真的了解它的全部么?您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吗?您知道它与哪些历史中的大人物有过交集吗?您知道它还能够做成美味佳肴吗?如果您稍微提起了一些兴趣的话,还请继续观看。

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。它长在20~30厘米的地下,平常入药的部分属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


说起这多孔菌科的真菌,我觉得大家一定比我还熟,因为除了茯苓以外,猪苓、云芝都是这个种属里的,当然这里最出名的要属灵芝了。至于菌核,您可以把它看作真菌贮存营养的一个器官,所以可想而知,这茯苓为何有如此的功效


咱们现在有了高科技才知道这茯苓的真面目,但古代人可是通过逐渐摸索才将它的神秘面纱揭开。相传神农尝百草的时候,其中有一味药就是茯苓。后来在代代口耳相传,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也加入了茯苓的记载:“茯苓,味甘、平,一名伏菟,生太山山谷大松下。”


茯苓是健脾渗湿的良药,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可考的方剂有五十多万副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各大医家对茯苓也是情有独钟,但大家可知道茯苓到底是怎么健脾的吗?下面给大家简单论述一下。


黄元御大家都很熟悉,他曾在《长沙药解》中提到过这么一句话:“土燥之病,伤寒惟阳明有之,而湿居其半,……,种种幻怪,百出不穷,究其根源,悉缘土湿。”这里他提到关于脾胃的疾病大多与湿气有关,所以他用药有一个特点,就是喜欢用茯苓,喜欢到什么程度呢?基本上他所有的方子都和茯苓有关。这是因为茯苓这味药它祛湿能力特别强,这湿气一去,脾气就能够正常上升,简而言之就是体内的气息更加通畅了,疾病也会随之消失。但毕竟治病不能光祛湿,所以黄元御还加入了半夏来让胆胃之气下降,另加甘草守中,这样三者合一便成了黄元御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
还没完事儿,张锡纯他老人家也论证过茯苓的作用,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说的。


首先,张锡纯翻阅古籍得知:脾属土,土的原味为淡,而《内经》认为淡气归胃,也能养脾阴。恰巧茯苓气味具淡,且善理脾胃,非常契合脾胃之病。其次,他曾说过:“茯苓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,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,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,为渗湿利痰之主药。”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,茯苓可以通过将脾胃之中的痰饮化成水液,使其加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,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。


当然,茯苓这种滋补佳品,很多大人物都用它治过病。相传苏轼的同袍兄弟苏澈年少时身体十分虚弱且疾病不断,不是恶心、呕吐、拉肚子,就是感冒、发烧、咳嗽。虽三天两头服药,却疗效甚微。


在其三十岁刚刚出头时,旧疾未愈,又添新恙:只觉整天心慌、气短、头晕,到处求医诊治,身体依然每况愈下,一年不如一年。苏辙心想求人不如求己,于是找来医书,开始自学。他毕竟聪明过人,又勤学好问,没费太多工夫,他就发现茯苓这味药药性十分平和,正如《神农本草经》所指出的那样“久服可安魂养神、延年”,正好对自己的病症。于是,他买回了一些茯苓,天天坚持服用。果然不出一年,以前那些十分难缠的痼疾都奇迹般的消失了,身体更是一天强于一天。苏轼对此也是深表感慨,于是留下了“君方扫雪收松子,我已开榛得茯苓。”此等千古佳句,广为流传。


除了文人墨客,很多帝王也对茯苓了解甚深。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,遇阴雨数月,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病,眼看兵败临城,十分着急。后来,成吉思汗偶然听到附近的罗田县盛产茯苓,于是急派人去弄来一批茯苓,将士们吃后风湿病有所好转。


茯苓这么好的东西,自然是整体都可以入药,但为了入药方便,人们为它的每个部位都起了相应的名字:


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,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,而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则称为白茯苓。还有些茯苓中间有一道松根穿过,靠近树根的部分称茯神,中间的树根则叫它茯神木。


在平时大多数人入药可能只会用白茯苓,但红茯苓和茯神一样也很重要。白茯苓可健脾,对那些久病瘦弱、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、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,而且药性平和,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、白术、甘草合用称四君子汤,主治脾胃气虚、运化不利,以疗效稳健著称,后世的许多补气益脾的方剂都依此方而来。


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肿,可用于水肿胀满、小便不利、眩晕心悸等证,多与白术、猪苓、泽泻、桂枝配伍,称五苓散,是中医治疗各种水肿的基本方剂。


茯神有扶脾、养心安神的作用,因思虑过度、劳伤心脾导致失眠多梦、虚烦易惊、健忘等证的病人,可选用以茯神、人参、当归、龙眼肉等配制的归脾汤(丸)治疗。


正常来说,关于药用的介绍应该少不了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但是这次着实有点出乎了我的意料。《本草纲目》中主要介绍了关于一些茯苓的吃法,除了茯苓粥外,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:“黄雌鸡肉四两,茯苓末二两,白面六两,做成馄饨,入豉汁煮食,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。”


茯苓还可做糕点。


俗话说:“南糕北饼”,这大约是北方人喜吃麦食而不喜吃米食的缘故吧,但这并不影响大家自己在家尝试蒸一下茯苓糕。


茯苓糕:


材料:面粉200g、茯苓15g、发酵粉3g、泡打粉3g、白糖20g、各种干果适量、 清水200g。


做法:茯苓打成粉,和面粉、泡打粉、糖混合后过筛。发酵粉和清水混合后静置10分钟左右,倒入,搅拌成比较稠的面糊。将面糊放于温暖处发酵至2倍大。取一个大点的容器,底部及四周抹油,将发酵好的面糊倒入,上面撒些干果,蒸锅里水开了以后蒸25分钟即可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——源自罗大伦频道


— THE  END —


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沐浴——荷叶
“池面风来波潋潋,波间露下叶田田。谁于水面张青盖?罩却红妆唱采莲。”

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《荷叶》,此七绝描绘的是清风吹拂,波光粼粼,翠叶如盖,莲歌悠扬的荷塘晓景,其清新而明亮的格调,鲜活而生动的画面,让人不由得赞叹荷叶的美丽和古人高雅的兴致。

  不过,这里大家仅把荷叶当成一种治愈心灵的景色的话,那李时珍、王士雄等人可要有意见了。因为这端庄秀丽的荷叶,除了观赏,还是一味上好的药食同源之物。



微信图片_20191217144512.jpg



对于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说,我更倾向于让大家先掌握其药性,然后再考虑如何食用的问题。所以,咱们还是先来看看荷叶在药用方面有哪些价值吧。


中药荷叶是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,其荷花一般可以长到150厘米高,横向扩展到3米,荷叶最大可达直径60厘米,广布于南北各地。其味苦,性平,归肝、脾、胃经。有清暑化湿,升发清阳,凉血止血的功效,而荷叶炭则有收涩化瘀止血的功能。临床多用于暑热烦渴,暑湿泄泻,脾虚泄泻,血热吐衄,便血崩漏等病证。


关于荷叶,李东垣也有话说。大家对李东垣应该不陌生,他是脾胃派,健脾和胃是其治疗疾病的主要思路。而他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“荷叶烧饭为丸”。荷叶生于水土之下,污秽之中,挺然独立,且荷花色青、形仰、中空。而胃与其顺性,所以荷叶能够补胃气,避免伤胃


另外,荷叶也有很多别的功效,如《滇南本草》中所说:“上清头目之风热,止眩晕,清痰,泄气,止呕,头闷疼。”而《本草纲目》中则提到荷叶能够:“生发元气,裨助脾胃,涩精浊,散瘀血,清水肿、痈肿,发痘疮。治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下血、溺血、血淋、崩中、产后恶血、损伤败血。”


除此之外,还有荷叶散这等方子。荷叶散出自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,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,主治产后恶露不下,瘀血流注,少腹或大腿肿起,腹中疼痛,心神烦闷。其由干荷叶60g、鬼箭羽30g、炒蒲黄30g、刘寄奴30g、麸炒桃仁15g等药组成。荷叶升阳散瘀,鬼箭羽破血止疼,刘寄奴通经破血,生蒲黄破瘀通经,桃仁破血润燥以开瘀结。如此看来,荷叶散是一功效上佳的方子。


不过,您以为这就结束了么?其实人们对于荷叶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。在现代人眼中荷叶具有减肥作用、抗氧化作用、抗惊厥作用以及保肝和抗纤维化作用。但对于我们来说,荷叶最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减肥降脂


微信图片_20191217144443.jpg



现在生活节奏很快,很多人一天二十四小时,只有寥寥的一两个小时在运动,甚至根本没有运动量,所以肥胖也逐渐成为更多人的烦恼。不过,荷叶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
在对荷叶降脂效果的研究中发现,荷叶黄酮类成分对高脂血症的作用明显,可以显著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、血清甘油三酯和体重。而荷叶提取物能降低肌体消化能力、减少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加强油脂代谢及能量损耗的调节,从而有效抵制肥胖症。


相信不少人读到这里都心动了,但若是为了减肥而天天生啃这荷叶,那可就不好了。以上就是关于荷叶的一些知识,如果您还有更好的补充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源自罗大伦频道



佛手
佛手,原产地是印度。广西、安徽、云南、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出产。主要营养学成分有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三羟基二甲氧基黄酮、柠檬苦素、胡萝卜甙,可治男人下消、四肢酸软;胃病高血压、气管炎、哮喘等病症,还有抗炎消肿、降压利尿的功效。

佛手,原产地是印度。广西、安徽、云南、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出产。


主要营养学成分有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三羟基二甲氧基黄酮、柠檬苦素、胡萝卜甙,可治男人下消、四肢酸软;胃病高血压、气管炎、哮喘等病症,还有抗炎消肿、降压利尿的功效。


1.和胃止痛佛手还具有和胃止痛的功效,《滇南本草》中记载佛手“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,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”,可用于消化不良、老年胃弱、舌苔厚腻、食少呕吐、慢性胃炎以及神经性胃痛等症。可将佛手与粳米煮粥食用,亦可与玄胡索、陈皮、生姜、积壳配伍服用。


2.化痰止咳佛手味辛,可归肺经,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,可用于湿痰咳嗽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症。可泡酒,或与半夏、藿香、姜皮配伍服用。


3.疏肝理气佛手性味温、酸、苦、甘,可归肝脾经,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,适用于肝气郁结所导致的胁肋疼痛、心烦易怒、胸闷不舒、失眠等症。可直接将佛手片开水冲泡代茶饮,亦可与青皮、川楝子加水煎服。4.治疗妇女白带病据《归经》记载,佛手并具治妇女白带病的作用,《闽南民间草药》中有方:佛手15-30g,猪小肠1尺。水煎服。方中佛手行气,燥湿,疏肝解郁,为君药。


营养价值

  佛手的果皮和叶含有芳香油,有强烈鲜果清香,为调香原料,果实及花朵均供药用。其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灰分、柠檬油素、二甲氧基香豆精、三羟基二甲氧基黄酮、胡萝卜甙、丙烯酸、棕榈酸。



1、佛手可预防气管的收缩,能起到平喘的效果,而且佛手所含的挥发油也具有袪痰的功效。


2、佛手的乙醚提取物能增强动脉的流通能力,保护心血管,避免其收缩。 


3、佛手有助肠胃的消化,调理肠胃的不适。


4、佛手中含有的香叶木甙、橙皮甙,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。


  适宜和禁忌适宜:阴虚血燥、气无郁滞人群佛手有理气化痰、止咳消胀、舒肝健脾、和胃、降压利尿的作用,适合消化不良、阴虚血燥、气无郁滞、胸腹胀闷人群服用,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和哮喘病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

禁忌:阳虚体热、体弱人群


1、孕妇不宜服用佛手。佛手有解除平滑肌的痉挛作用,容易引发流产。


2、婴幼儿不宜服用,尤其是外感风寒者服用会加重病情,导致久治不愈。


3、易过敏者慎用。佛手中的药用成分或导致该类人群出现过敏症状。


4、阳虚体热、体弱人群应慎用。

母婴宜忌

孕妇不宜服用。


佛手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具有舒肝理气、健胃和中的功效。服用佛手可以解除平滑肌的痉挛作用,而子宫是属于平滑肌当中的一类,容易引发流产。

婴幼儿不宜服用。


中医认为佛手具有理气和中、疏肝止咳的作用,适宜消化不良、呕吐、肝胃气痛、咳嗽多痰者,但外感风寒的婴幼儿服用会加重病情,久治不愈。